
淮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许疃煤矿33采区煤层顶板“两带”监测
一、探测目的与任务
本次探测工程的主要目标是:
* 查明33采区32煤层顶板“冒落带”和“导水裂隙带”的发育高度;
* 查明33采区32煤层顶板“两带”发育的动态变化规律。
顶板覆岩破坏探测通常选择地质构造相对简单的区段进行钻孔布置,其具体工程内容包括:
* 钻孔施工:利用在3234工作面的上风巷两个不同位置施工超前探测钻孔,并在孔中埋置测试电极,
结合巷道顶板布置的电极序列,形成两对孔-巷电法CT观测系统;
* 电法CT成像:利用定时逐点测试孔中各点自然电位、供电电流及岩煤层视电阻率值,对所探测剖面
进行CT成像分析,更清晰直观地判断裂高的发育形态与时空关系。
二、现场工程布设
图-1现场探测钻孔布置平面图
图-2 1#钻孔地质剖面和电极布置示意图
图-3 2#孔地质剖面和电极布置示意图
三.探测成果
图-4 1#裂高监测孔电阻率背景
图-5 1#裂高监测孔电阻率成像图(全过程)
图-6 1#裂高监测孔不同电极供电电流随日期的变化曲线图
图-7 1#裂高监测孔不同时间各个电极自然电位变化曲线图
图-82#裂高监测孔电阻率背景
图-9 2#裂高监测孔电阻率成像图(全过程)
图-10 2#裂高监测孔不同电极供电电流随日期的变化曲线图
图-11 2#裂高监测孔不同时间各个电极自然电位变化曲线图
四、探测结论
以3234工作面两个探测剖面成果分析:
(1)采动超前离层的发育以1#孔
(2)剖面图中中部岩性界面处,部分层段电阻率值可升高至20~40倍,为离层带发育的部位,裂隙破坏首先由岩性界面等弱面开始。随着工作面的推进,电阻率值升高区域不断扩大。
(3)在顶板周期来压间隔期内,随工作面的推进,前方离层或裂隙虽然不断发育,但发育速度较慢,表现不太明显;在顶板周期来压时,前方离层或裂隙发育最快,周期来压后,采动应力释放,岩层大量破碎,前方离层或裂隙有所闭合,视电阻率下降,随后,新一轮采动应力影响越来越大,前方离层或裂隙继续发育。
(4)离层或裂隙带形成后,随着工作面逐渐推进至该位置,裂隙范围扩大,裂隙相互连通,形成裂隙带或冒落带。该过程反映明显。
覆岩破坏“两带”划分的依据为视电阻率值变化,本次探测背景视电阻率值为一般为100Ωm以下。
(1)发育规律:通常“冒落带”岩层视电阻率值可以升高数百倍以上,即实际观测视电阻率值约在10000Ωm以上。而“裂隙带”岩层裂隙普遍发育,横向纵向导水性好,电阻率可升高数倍至数十倍以上,即实际观测视电阻率值约在200Ωm以上。在“弯曲下沉带”内,岩层中较少有裂隙发育,但由于下部岩层冒落,其上部岩层会逐渐向下弯曲下沉,在岩层界面附近常有裂隙或真空离层发育,随着上部岩层的下沉,先形成的裂隙或离层会有所闭合,在离层裂隙发育阶段,视电阻率值明显升高。
(2)对于本次煤层开采覆岩破坏“两带”发育高度值判定为:冒落带高度8.0~
本工作面回采平均煤厚按
(3)1#和2#钻孔所观测的工作面内位置有所区别,总体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一致。因此可以对33采区32煤层顶板“两带”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判定。
■ 33采区裂高发育特征
序号 |
方法 |
工作面名称 |
冒落带高度(m) |
裂隙带高度(m) |
备注 |
|
1 |
井下实测 |
走向 |
3234 |
8-8.2 |
29-31.5 |
1#孔测试 |
倾向 |
8.5 |
32.1 |
2#孔测试 |
|||
2 |
数值模拟 |
8.1 |
32.5 |
|
||
3 |
规程计算 |
8.3 |
39.3 |
裂隙带为发育最大高度计算值 |
||
4 |
数值模拟 |
3233 |
8.36 |
32.72 |
安徽理工大学模拟计算结果 |
|
5 |
数值模拟 |
3235 |
20 |
35-40 |
安徽建工学院模拟计算结果 |
|
6 |
相似模拟 |
6 |
33 |
中国矿业大学相似模拟结果,仅据图片分析微裂隙,未深入研究 |
||
7 |
33采区统计 |
6-20 |
29-40 |
为整体范围值 |
表-1 33采区不同工作面不同方法获得的“两带”高度值统计表
依据表-1统计结果,可以看出:
1)对3234工作面测试分析冒落带高度范围为8.1
2)采区实测值较其他方法更为细致、准确,其利用价值较高。所获得的33采区32煤层开采顶板“两带”高度值范围较大,利用数据时注意选择。
五、效果与评价
受现场条件所限,本次井下“两带”高度实测仅在33采区的3234工作面进行,所取得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,同时采用数值模拟等手段获得了其他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值,对以后的回采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工作。建议今后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加强井下实测工作,使得33采区煤层开采覆岩变形与破坏资料更为丰富,更加准确可靠。